當前位置:企業資訊
今天久興發的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木船的骨架結構,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就趕緊來看一看吧!
骨架
船體內用以承受各種負荷,支承殼板并保證船體強度和剛度的支架結構。主要由肋骨、腳梁、面梁、隔艙板等橫向構件組成,要求使用硬質雜木。較大木船還設壓筋等縱向骨材。各骨架構件之間以及骨架與殼板的連接處用釘鋦或螺栓緊固。
肋骨
俗稱拐子。木船兩舷內壁的豎立骨材。須做成與舷壁相應的弧度或用天然曲材加工。斷面呈方形或長方形,外緣與兩舷殼板緊貼,左右對稱設置,上抵甲板,下接腳梁兩端。用以加強兩舷殼板的整體性,保證船體橫向強度,并支承甲板。肋骨間距視殼板厚薄、船體局部強度要求和航道條件而定,一般為50-80 厘米。有的小船只設隔艙板,不設肋骨。
肘梁
又稱幫肋。某些較大木船貨艙內與肋骨靠連的橫向豎板。每隔二、三檔肋骨設置一塊,左右對稱,寬度不超出艙口垂線,下抵腳梁,上緣支承舷甲板和艙口圍板。
腳梁
沿船寬方向緊貼底板上緣的骨材。斷面呈矩形,左右兩端與肋骨的下端連接,是骨架的底層基礎和保證船底橫向強度與局部強度的主要構件。
桅腳梁
桅艙底部支承桅底座的前后兩根強力腳梁。前一根俗稱對子梁,后一根俗稱包袱梁。比其他腳梁厚一倍以上。除起腳梁作用外,并承受桅底座傳遞來的全部壓力。
隔艙板
又稱滿梁、堵板。木船艙內由多塊厚板拼合的橫向豎壁。厚于底板而薄于腳梁。下抵底板或腳梁,上抵面梁,左右與兩舷內壁連接。用以保證船體橫向強度和抗扭剛性,支承面梁,并分隔艙室。隔艙板一般都是水密的,能承受破艙時的靜水壓力,增強船體的抗沉性。宋代有梅船設置水密橫艙壁的記載。貨艙隔艙板間距要適當,過密不利于裝卸。解放后,改良木船的船體結構,都趨向于在保證橫向強度的前提下,減少貨艙隔艙板,代之以半隔艙板或增設肋骨。
桅滿梁
桅艙后隔艙板。下抵底板或桅腳梁,上承桅面梁,承受主桅的后傾壓力,比一般隔艙板厚,拼合強度也要求高。大型木帆船桅滿梁常用榫合法,以增加拼合強度,并加艙壁扶強材。
艙壁扶強材
俗稱堵尺。大型木船豎貼在隔艙板一面的方木或型鋼。每道隔艙板設一、二根,用以加強隔艙板的整體性,增加其承受豎向和縱向壓力的強度。
縱隔艙板
有些大型木船在首尖艙沿縱中線設置的一道隔艙板。后抵首尖艙的橫隔艙板,前緣抵搪浪板。主要是加強前搪浪板的強度
半隔艙板又稱半梁。木船貨艙內的橫向矮豎壁。下抵底板或腳梁,左右連接肋骨。高度為隔艙板的1/2-1/3,一般與兩舷托水臘相平。頂端有的呈水平,有的中間呈下凹形,俗稱“元寶梁”。半隔艙板既能適當加強船體橫向強度,又不大妨礙貨物裝卸。
面梁
又稱梁頭。隔艙板上面的橫向厚板梁。兩端抵舷邊與口根緊固,是保證艙面橫向強度的重要構件。幾道面梁還分別兼有它的獨特作用,如:前面梁供設置系纜樁或頭桅,桅面梁固定主桅位置,舵面梁承受舵的重量,樓子下面的面梁是上層建筑的基礎。
桅面梁
主桅后側桅滿梁上的一道強力面梁。在面梁朝船首方向的中點處開有凹口,稱桅門,寬度以能穿過桅和桅夾為準。凹口的左右緣有凸榫,與桅夾的方孔吻合,以使桅夾固定。
底壓筋
又稱龍筋。大型木船艙底的縱向加強骨材。平行設置1-3道不等,左右對稱,貫通首尾,緊壓在各道腳梁上,用以增加船底縱向強度。其設在左右兩舭部的,稱舭壓筋
邊壓筋大型木船兩舷殼板內側的縱向加強骨材。平行設置1-3道不等,左右對稱,貫通首尾,緊貼肋骨,用以增加舷側縱向強度。其設在舷邊甲板下緣的,稱口壓筋。
首壓筋
大型木船緊貼前搪浪板內側的縱向骨材。根據首部寬度左右對稱設置1-5 根。下端抵前腳梁,上端在首尖艙上與封頭板相連。是保證前搪浪板縱向強度的加強材。有的船在首壓筋上面,還增設一至數道橫向壓筋。
尾壓筋
大型木船緊貼在后搪浪板內側的縱向骨材。參見“首壓筋”
首護筋
又稱護頭筋。較大木船緊貼在前搪浪板外面的縱向護木。一般平行設置4根,
上至封頭板,下抵空載水線,用以加強前搪浪板,碰撞時起墊護作用。
首柱
尖形船首和“T”形船首木船首端的一根強力骨材。下自主龍骨前端起;沿首部中縱剖線上升至首尖或封頭板。首部兩側的殼板向縱中線靠攏與首柱連接。首柱處于船體最前端,承受水壓力、波浪沖擊力和外部碰撞力,強度要求高。
托梁
較大木船承托在甲板下面的橫向和縱向析梁。用以加強甲板的負荷能力。有的木質甲板駁的艙面甲板下設有可拆式縱托梁。
立柱
跨徑較大的托梁下面的支柱。下端抵底壓筋或腳梁。作用是將托梁所受的力傳遞到船底,以保證船體結構的豎向強度。
以上是小編的總結,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,多多支持我們鹽城久興發商貿有限公司。我們以創新立足市場,以質量創造品牌,以客戶滿意為己任,不斷弘揚光大非物質傳統文化,把每一條船每一項木制產品打造成國粹。我們愿與國內外客商攜手同行,共創輝煌!期待能成為您愉快的合作伙伴!想要了解更多,請關注我們公司的網站或者聯系18912095629。
本頁鏈接:http://www.jsjxfmc.com/news/news1/3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