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船的起源與發展史
中國的舟船文化至少可追溯到一萬年前,歷史上中國創造了古代世界最豐富多樣的船型,曾為人類造船與航海業的發展奉獻過許許多多偉大的發明。船是水路主要運輸工具。船的起源國尚無定論。早在公元前6000年,人類已在水上活動。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頭,人們試著騎到水中漂浮的較大的木頭上,從而想到了造船。
一、浮具:浮具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。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樹干、脫落的樹枝,以及隨處可見的竹竿和蘆葦。樹干、竹竿、蘆葦等本身浮力小,需要束捆起來使用;而葫蘆則具有體輕、浮力大、防水性強的優點。古人一般將三、四個葫蘆串接起來,縛在腰間,入水后人半沉半浮,利用手腳劃水前進,古代稱這種浮具為腰舟。
二、筏子:筏子的制作材料多為樹干、竹竿、蘆葦等長條形的物體,把它們橫向排列,然后用野藤、草繩、皮條捆扎起來。后來,人們又將樹干或竹竿扎成長方形框架,在框內縛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體,如皮囊、葫蘆、陶器等,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。與單體浮具相比,筏子的浮力增強了,行駛時更平穩和安全;筏面面積擴大,可運載更多貨物,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,無需使半身浸在水里。筏子確實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水上工具。
三、獨木舟:獨木舟最遲在大約七千年前就已經出現,初時的獨木舟結構極為簡單,一般是撈取一段槽狀朽木并將其內部稍加整理,或者將一段樹干砍挖成槽,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樹杈。當時制造獨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、石斧等,以如此簡陋的工具制造獨木舟,特別是在整段樹干上挖槽,當然是困難重重,所以制造獨木舟時必須使用火。
四、木板船:早期的木板船是比較簡單的,而且還保留著獨木舟的某些痕跡。1979年上海市川沙縣出土的唐代木船,其船底就是由三根獨木舟前后連接而成,中間挖空成槽,兩側再加舷板,先彎成弧形,再將它釘在船底上。這條古船雖然在不同部位保留著獨木舟的特點,但顯然已經是獨木與板材復合組裝的木板船。
五、舫:舫就是兩船并列。中國早在西周時就有舫,漢代也常使用。舫的船行速度較慢,但航行時相對地平穩,古代皇室、貴族們往往加以裝飾,乘坐游幸,稱為畫舫。雙體畫舫的圖像資料很缺乏,目前所見最早者是東晉顧愷之所繪《洛神賦圖》。圖中畫舫有兩條并列的船身,船上重樓高閣,裝飾華美??梢?,東晉時雙體船的制造技術已經十分成熟。兩船并聯之后,甲板面積擴大了一倍以上,加之有兩組船底艙,大大增加了承載能力;由于船體加寬,提高了穩定性,航行時更加安全。古人一般利用雙體船載客、運貨,它是交通運輸工具,而不是戰船。
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,并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。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,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,是由筏演變而來的。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,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,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。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,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制造,制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、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,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。
在中國,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。到了春秋戰國時期,較大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造船業。其中尤以地處長江中下游的楚、吳、越三國及雄踞山東半島的齊國最為發達。吳、越兩國的造船基地都有相當規模的造船能力。此時,舟已經廣泛地應用于日常生活和作戰,呂不韋曾說:「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,若舟之與車?!棺屩坌杏陉?,讓車行于水,如同用人舍其長而取其短一樣,必然失敗。孫子也說過:「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,當其同舟濟而遇風,其相救也如左右手?!挂馑际钦f:即使互相仇視的人,當同船遇險時,也應像一個人的左右手一樣協調一致,共度難關。這是成語「同舟共濟」的由來。戰國時期的《呂氏春秋》載:「夫有以噎死者,欲禁天下之食。悖!有以乘舟死者,欲禁天下之船。悖!」,后來這句話就成了「因噎廢食」。從成語、警句的誕生,可以看出舟船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。
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,船上除槳外,還有錨、舵。唐代,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、槳劃行的車船、槳劃行的車船?! ∷未?,船普遍使用羅盤針,并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。同時,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。15世紀,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、最牢固、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。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,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。
18世紀,歐洲出現了蒸汽船。19世紀初,歐洲又出現了鐵船。19世紀中葉,船已經開始向大型化、現代化發展。
本頁鏈接:
http://www.jsjxfmc.com/culture/2017/0804/71.html
網站主頁:
http://www.jsjxfmc.com
上一篇:
船的文化起源 下一篇:沒有了